Matthew/13

出自耶穌台灣
第十二章 新經全集福音馬竇傳
第十三章
第十四章


第十三章 啟口設喻、發古之蘊

1 即日,耶穌外出,憇於海濱。
2 以民眾蝟集,遂登舟而坐,眾鵠立岸上。
3 乃多方設喻而訓之曰:「有農人出而播種,
4 播時,或落道旁,鳥來啄之;
5 或落磽确[1],積壤淺薄,發萌迅疾,
6 日出曝之,則苗槁矣,以無根故也;
7 或落棘中,棘漸長而蔽之;
8 或落佳壤,則暢茂條達,有蕡[2]其實,有百倍者,有六十倍者,有三十倍者,
9 凡有耳者,其諦聽焉。」
10 門徒進曰:「夫子訓眾,必以譬喻,何也?」
11 耶穌曰:「天國之蘊奧,賜爾知之,不賜若輩;
12 誠以有者益之,使沛然充溢,而無者並奪其所有。
13 若輩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冥頑不悟,故以譬喻訓之。
14 意灑雅之預言,實應於若輩之身矣。其言曰:
『爾曹儘聽,而無所悟也;儘視,而無所見也。
15 斯民之心,已成頑梗;厥耳重聽,厥目自閉,若恐其目之有見,耳之有聞,心之有悟,幡然回頭,而獲救於我也。』【註一】
16 然,福哉爾目,以有見故。福哉爾耳,以有聞故。
17 我實語爾,古之先知義士,咸欲覩爾之所覩,而不獲覩,欲聞爾之所聞,而不獲聞也。
18 爾其諦聽播種之喻:
19 聞天國之道而不之悟,惡者旋至,奪其所播於心,斯乃播於道旁者也。
20 其播於磽地者,乃聞道即欣然受之,
21 第內無根核,末[3]能有恒,及因道而遇困厄,則頹然而廢矣。
22 其播於棘中者,聞道之後,世慮縈懷,利慾熏心,遂壅塞其道,乃至無實。
23 惟播於佳壤者,乃聞道而悟,誠篤結實,所獲或百倍、或六十倍、或三十倍。」
24 耶穌復喻曰:「天國猶人播佳種於田,
25 迨人盡寢,讐至,撒稗於麥中而去,
26 已而苗秀且實,而稗亦顯。
27 家傭謂主人曰:『主所播於斯田者,非佳種乎?顧荑稗[4]何自而來耶?』
28 主人對曰:『讐人所為也。』傭曰:『吾儕即往薅[5]之如何?』
29 曰:『不可,誠恐薅稗而麥亦見拔,
30 姑容二類並長。以待麥秋;麥秋一至,予當謂刈者曰:先束稗投火,乃歛麥入倉。』」
31 復又喻曰:「天國猶如芥子;
32 芥子,百種之至微者,人取以植於其田,比長,則大於諸蔬,蔚然成樹,即天上飛鳥,亦來棲於其枝。」
33 更喻之曰:「天國猶如酵母,婦人取而納諸三斗麵中,而麵全醱[6]矣。」
34 凡此皆耶穌訓眾時所設譬喻,非譬不言,
35 此亦所以應驗先知之言曰:
    『啟口設喻,
     發古之蘊。』【註二】
36 嗣辭眾囘庽,諸弟子進而請曰:「請為我闡明田荑之喻。」
37 耶穌曰:「播佳種者,人子也;
38 田,世界也;佳種,天國之子也;稗荑,惡者之子也;
39 撒稗之讐,魔鬼也;麥秋,世界末日也;刈者,天神也;
40 束稗而投於火,世界末日,亦復如是。
41 當是時,人子將遣發天神,自其國中聚集誘惡行惡之儔[7]
42 投之洪爐,必有哀哭切齒者焉。
43 是時義士於厥父國中,當輝耀如日。凡有耳者,其諦聽。
44 天國猶如田間寶藏,有人偶發,即掩之,忻然而去,盡售所有,購置新田。
45 天國又如賈[8]者之求美珠,
46 見希世之珠,即售其所有以市之。
47 天國又如施罟於海,網羅所有鱗介,
48 既盈,則曳之上岸,坐而選其佳者入簏[9],而投棄其劣者。
49 世界末日,亦復如是。天神四出,抉羣逆於諸善,
50 投諸洪爐,將有哀哭切齒者焉。
51 凡此種種,爾等已徹悟否乎?」諸徒對曰:「然」。
52 耶穌曰:「是故士子而熟諳天國之理者,譬諸一家之主,庫中取物,新舊兼備。」【註三】
53 耶穌設譬畢,起行,
54 遄返[10]故里,施訓會堂,眾奇之曰:「斯人何由而得如斯之妙慧異能?
55 渠非梓人之子乎?厥母非名瑪莉雅乎?厥兄若弟,非雅谷伯若瑟西門樹德乎?
56 厥姊若妹,非與吾輩為比隣乎?然則斯人亦安得有此耶?」
57 遂疑忌耶穌耶穌曰:「先知之不見尊,其惟在故鄉族中歟。」
58 因里人之不信,故亦未行多奇。


附註

【註一】 見先知意灑雅書第六章第九節。先知此語、福音若望傳第十二章第四十節、宗徒大事錄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六節、致羅馬人書第十一章第八節、俱引之。其意謂猶太人不信耶穌之言、而識天主之真道、以全其生。先知謂天主蒙其目、頑其心;蓋人之善惡、雖由人自由選擇、然與天主之預簡有關也。此語原文、有西伯來文與希臘文兩本。西伯來文謂天主使其民聽而不聞、視而不見、頑梗其心。希臘文則謂斯民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、因其心頑冥也。故馬竇若望所引,語意有所不同也。
【註二】 聖詠第七十八首第二節、『啟脣設譬、發古之蘊。』
【註三】 此章所錄之譬喻、總稱為天國之喻;因其發天國之妙蘊也。第一、播種之喻、言天國之道、人須勞力以培植之。人之自由、乃人自救之要法也。第二、莠種之喻、言人世良莠并生、天國不完成於斯世、而於世末之時、良莠判然、天國之道始彰矣。第三、芥種之喻、言天國之發揚也。第四、酵母之喻、言天國之道、改移人心也。第五、田寶之喻、言求天國者、應機警如商賈也。第六、珠寶之喻、言求天國者、應捨棄一切也。第七、網魚之喻、言信道與不信道者之究竟也。此七章中、耶穌講天國之播種、發苗、長育、實行、完成。


注釋

  1. ㄑㄧㄠㄑㄩㄝˋ:不毛之地。
  2. ㄈㄣˊ:草木實盛。
  3. ㄇㄛˋ:沒。禮記.檀弓下:「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。」
  4. ㄊㄧˊㄅㄞˋ:雜草,野草。
  5. ㄏㄠ:拔。
  6. ㄈㄚ:發酵。
  7. ㄔㄡˊ:類,輩。
  8. ㄍㄨˇ:商人。
  9. ㄌㄨˋ:竹幹,竹簍。
  10. ㄔㄨㄢˊㄈㄢˇ:急回。